智能助听辅听设备兴起 为听损人群提供更多选择
智能助听辅听设备的兴起,将为听损人群带来更多可能性。这是5月27日开幕的“2023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”上传递的消息。会上,北京听力协会会长万敏表示,助听辅听品牌已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,国产品牌开始占有更多市场份额。
此次大会由北京听力协会主办,来自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葡萄牙等多位知名学者,国内多位声学、听力学专家与相关从业人员共计600余人参加大会。
数据显示,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约2亿,其中60%都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,其中佩戴助听设备的不足10%。万敏提及,目前,我国众多老年人尚未获得听力服务,助听器佩戴率较低。因此,与听力相关的服务、设备等是一个刚刚开始、亟待探索的广阔市场。
(北京听力协会会长 万敏)
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郗昕介绍,近年来,世界卫生组织关注听力损失问题,这是人们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挑战。听力损失具有“三高一低”的特点,即: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及高度可干预性,公众对于伤害的知晓率过低。他表示,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,唤醒每个人的健康意识尤为重要。晞昕特别强调,听力损失不等于残疾。呼吁各机构制定分类标准及听力干预措施时更加谨慎,帮助更多老年人解决听障问题,让他们听得见,听得清。
(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郗昕)
北京听力协会副会长王树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听力学大会已经举办8年,听力学作为交叉学科,每年汇聚临床医学专家、听力康复专家、听力中心、助听器验配中心、聋儿语训康复机构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听力学领域,以助听器为例,包含了芯片、算法等技术。今年大会以辅听技术、智能耳机以及人工智能与听力学发展为主要议题,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新技术、新产品,达到提高百姓认知,构建健康生活的目的。”
(北京听力协会副会长 王树峰)
目前,助听设备开始细分,传统助听产品服务听障群体,辅听设备关注轻中度听损人群。本次大会在以往听力学行业现状与发展、临床听力学、儿童与老年人听力服务等传统议题基础上,将智能助听设备的开发、应用,助听辅听技术跨界等纳入议题。(郝梦晗,供图:北京听力协会)
版权声明:本文由自媒体网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文章评论
-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